垃圾技术
莫让垃圾分类成了“垃圾桶分类”新瓶装旧酒解决不了老问题
2020-12-08 23:30  浏览:0

我们每个人在工作生活中每天都会制造、产生大量的垃圾。通常它们先被送到堆放场,然后再送去填埋。处理一吨垃圾的费用约为200元至300元人民币,费用高昂。人们大量地消耗资源,大规模生产,大量地消费,又大量地产生着废弃物。

早在2018年,就提出了垃圾分类工作就是新时尚的倡议和号召,全国各地纷纷响应,积极行动。在源头将垃圾分类投放,并通过分类的清运和回收使之重新变成资源。从国内外各城市对生活垃圾分类的方法来看,大致都是根据垃圾的成分构成、产生量,结合本地垃圾的资源利用和处理方式来进行。垃圾分类可以去掉可以回收的、不易降解的物质,减少垃圾数量达60%以上,可以减少土地侵蚀、减少环境污染,更可以实现可利用资源再回收、折叠变废为宝、循环利用。

在垃圾分类已经成为新时尚的今天,我却发现有很多小区的垃圾分类变成了“垃圾桶分类”。以我所在的小县城为例,光环照耀、荣誉加身。全国综合实力、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投资潜力“四个百强”县(市),全国文明城市、全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在全国N线城市中有很强的的代表性。我所在的小区是新小区,各项基础设施相对比较健全、完善,在我所在的小城市也有较强的代表性。通过我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垃圾分类存在以下现象或者问题,概括起来就是“四个做不到”:

一是居民做不到按要求进行垃圾分类、投放。我所在的小区垃圾桶按照生活垃圾、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其他垃圾分类,按照红、蓝、绿、黑四个颜色设置了垃圾桶,有文字、有图标,什么垃圾该往哪儿投,一目了然,即便不认识字的人也能分得清楚。但是通过观察发现,很少有居民按照分类标准进行垃圾分类打包、分类投放。一般都是哪个垃圾桶不满就往哪个里面投放,或者说哪个顺手就往哪个投放。

二是垃圾回收车辆做不到垃圾分类运送。每天早上,都有一辆专用的小型垃圾运送车辆到小区来收集、倒运垃圾。我又发现,不管是红、蓝、绿、黑哪个垃圾桶的垃圾反正都一股脑的倒进了中转车辆的大肚子里。即便居民都按照要求对垃圾进行了分类包装、投放,到了这个环节也是功亏一篑,吃了“大锅饭”,成了大杂烩,根本分不清垃圾的种类。

三是垃圾中转回收站做不到垃圾分类存在。我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利用周末的时间实地查看了位于城市不同角落的垃圾中转站回收站。一看回收站建设的不错,基本上是封闭、半封闭状态,墙上各类规章制度一应俱全,各类消杀制度、排版板板正正。问题是,所有由小型垃圾回收车辆运送来的垃圾也都不分青红皂白的丢进了回收站的饕餮大嘴,又是一个大团结、一家亲的局面。也就是说即便居民按照要求进行了垃圾分类、投放,垃圾回收车辆也按照要求进行了分类运送,到了这里还是功亏一篑,前功尽弃。

第四个环节垃圾分类企业做不到分类拣选。这个由于条件限制,我没有进行实地考察。大部分垃圾应该都有两个去向,能烧的都送到发电厂焚烧,烧不了的就送到垃圾填埋场。我所在的城市倒是有一座中节能建立的生物质能电厂,目前也只是以农业、林业废弃物为原料,道路两旁绿化树的修建的枝条、掉落的枝叶都能收集起来送到电厂,采取直接燃烧方式发电;没听说大规模的利用城市垃圾进行生产利用。当然,即便想利用城市垃圾发电,在没有进行严格分类的情况下,也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至于垃圾分类回收的企业,我所在的城市没有听说过有这样专业的公司。这也就意味着即便前期居民分类投放、垃圾回收、中转运输环节都做得无懈可击,到了最后的关口也会百尺高台功亏一篑,前期的工作都做了无用功。

综上所述,垃圾分类仅仅做到了垃圾桶分类,以后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比如加强立法,利用法律手段规范人们的行为;加大宣传力度,让环保理念、垃圾分类深入人心,提高民众参与度;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利用市场手段,加大补贴力度,吸引企业、社会资金进入垃圾分类行业,以此实现全社会的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