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分析
动力电池回收:「僧多粥少」,野蛮生长
2022-03-11 00:23  浏览:0

动力电池回收:「僧多粥少」,野蛮生长

大多数退役动力电池在回收环节流向了“小作坊”。


作者:闻风

出品:元气资本

核心内容


1、动力电池回收的风吹起来了。


2、行业方兴未艾,市场已“过度竞争”。


3、格林美已经打通了从动力电池回收、梯次利用到再制造的完整循环。

在碳达峰与碳中和的大趋势背景下,以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绿色交通和洁净能源展示出巨大的产业前景,同时在资本的持续加码下推动新能源成为“全球风口”,新能源汽车发展也势头正旺。

近期由于镍、钴、锂等原材料价格大涨,动力电池回收价格也随之飙升,“废料”甚至比新货还贵,动力电池回收的风口来了,但问题和挑战仍旧不少,行业集中度低,仍处于“野蛮生长”期。

动力电池回收的风吹起来了

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快速增长,动力电池也将从GWh跨入TWh时代,同样展示出千倍增长空间。数据显示,2021年新能源汽车全年销量达到330.8万辆,同比增长114.1%,市场渗透率达到17%。

不过,伴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动力电池的退役量也在逐步攀升。根据全球市场研究机构TrendForce集邦咨询2021年底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动力电池报废量将超过18GWh,到2025年该数量将达到91GWh。同时,TrendForce集邦咨询预估,2025年中国废旧动力电池再生利用市场规模将达到260亿人民币。

东亚前海证券研报指出,据测算,如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渗透率能达到35%,则5年后的2030年动力电池退役总量将达237万吨,届时动力电池拆解回收市场空间有望达千亿元。

动力电池本身属于消耗品,电池整体性能会随着充电次数的增多而衰减,当电池实际容量衰减至额定容量的80%以下时,其续航能力会大打折扣,也就已基本不再适用于车辆。根据国家规定,动力电池容量衰减至额定容量的80%以下,就面临退役、被强制回收

中国在2010年前后开始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不过新能源汽车产销的爆发则始于2015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为 40.13 万辆,同比 2014 年增291%,销量为 33.11万辆,同比增长 342.9%,产销的同比增速均较此前水平有显著提高。

而车用动力电池的报废年限通常在5-8年之间,那么2022年,第一批投入市场的动力电池也将迎来退役浪潮。随着大量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进入报废环节,退役电池如何处理,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众所周知,废旧电池是一种污染性很强的垃圾。例如,一块20克的手机电池可使1平方公里的土地被污染50年左右。而体积更大的动力电池,其中包含大量重金属、电解质、溶剂及各类有机物辅料,集多种毒性很强的污染物于一身,不恰当的处置会严重污染土壤与水源,亦会产生有毒气体排放,如没有科学回收,将会造成更大的生态环境问题。基于此,国家方面先后发布了实施《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梯次利用管理办法》等在内的一系列政策。

行业方兴未艾,市场已「过度竞争」

基于对环境的保护催生了动力电池回收产业,而需求驱动下的动力电池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也在使市场不断扩容

以碳酸锂为例,作为锂电池的主要正极材料之一,自2021年年初以来,受到北方地区天气及南方地区限电的影响,碳酸锂的产量较低,同时新能源汽车和电动自行车下游需求拉动动力电池企业订单火爆,造成供不应求,一年时间从每吨5万多元涨到了43万元左右,上涨超过7倍。原材料价格上涨使得动力电池中镍、钴、锰的再生价值进一步凸显,进一步推动了动力电池回收的需求增长

动力电池回收:「僧多粥少」,野蛮生长

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相较于新能源汽车最初发展时的不确定性,动力电池回收似乎具有更加确定性的“红利”。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各类型企业布局动力电池回收业务。天眼查APP显示,我国现存动力电池回收相关企业已有3.6万家。其中,2021年一共新注册了2.4万家企业,同比增长了644.3%。锂电池回收行业当前尚处于往成长期,但是蛋糕还尚未做成,围猎者早已磨刀霍霍

目前来说,国内布局动力电池回收行业的企业可大致划分为四类:第一类是以格林美(002340.SZ)为代表的第三方动力电池专业回收机构;第二类以比亚迪(002594.SZ)为代表的整车企业;第三类是以宁德时代(300750.SZ)、国轩高科(002074.SZ)等为代表的动力电池厂商;第四类是以天赐材料(002709.SZ)、厦钨新能(688788.SH)为代表的电池材料厂商。不过,专注于该项业务的上市公司数量较少,多以项目建设进行参与。

退役动力电池的回收循环利用主要手段有两类:梯次利用、拆解回收原材料

其中,梯次利用即将剩余容量较高的退役电池在低要求的电池需求领域进行二次使用。电池容量在20%-80%的范围内主要被应用于低速电动车、通信基站、太阳能路灯、UPS电源及其他小型储能领域。

理论上来说,由于梯次利用的电池在容量低于20%时,最终仍会拆解回收,不过由于其存在20%-80%能够用作其他领域的可用容量,所以相较于回收后的直接拆解显然能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这也是未来电池回收利用的主流方向。

但是,电池梯次利用流程较长,需涉及监测、打包重组等多个环节。由于不同应用场景下对梯次利用电池的要求不同,因此在废旧电池的梯次利用过程中必须首先对每个单体电池的性能进行监测。但由于废旧电池多以电池包的形式流向市场,导致每次对单体电池的检测都要先将电池进行拆解。因此目前退役电池的梯次利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其流程涉及的步骤及技术仍相对复杂,也导致其经济效益尚不明显。

此外,在应用端,用户对梯次利用持负面心理,担心回收电池的电量和安全性。同时消费者天生有着不爱用“二手”商品的固有心理,厂商则因为担心失去用户而不敢冒然使用梯次利用电池。因此,目前梯次应用还主要停留在B端,而应用场景更丰富的C端也需要市场教育的过程。

动力电池回收:「僧多粥少」,野蛮生长

来源:东亚前海证券

报废拆解相对来说过程并不繁琐,也是目前电池回收的主要技术手段。对电池原材料进行回收,是将电池进行完全的拆解,分离出其中的稀有金属,然后投入到电池生产线上实现再利用。这种电池利用方式可以减少原材料进口,进而减少对矿产的开采。从工业流程上来看主要包括预放电、拆解、筛选、剥片、纯化、在生产等流程,其过程较电池的梯次利用省去了检测、修复、重组、认证等众多过程。

动力电池回收:「僧多粥少」,野蛮生长

来源:东亚前海证券

由此形成的动力电池回收的主流商业模式即,由电池厂、车厂将废电池及电池废料交付给第三方动力电池回收机构,后者对回收物进行绿色处理,将镍、钴、锰等金属进行绿色提取,并生产出电池级镍、钴、锰硫酸盐、三元前驱体或正极材料,作为动力电池生产的原料供给第二、三、四类企业。

基于上述逻辑,元气资本选择已经实现废电池再造电池材料产业循环的第三方动力电池回收厂商格林美为代表进行了分析。

格林美:动力电池回收的第二曲线

格林美成立于2002年,最初凭借电子废弃物回收用于生产、销售超细钴、镍粉体材料等产品起家,也是中国开采“城市矿山”资源、再生资源行业和电子废弃物回收利用行业的第一家上市公司。

2012年,格林美通过收购江苏凯力克开始进军电池材料领域,后者主营金属钴及新能源锂电池正极材料前驱体的研发、生产及销售,金属钴、锂电池正极材料前驱体(四氧化三钴)为其核心产品。2015年,作为一家依靠废物回收起家的企业,格林美较早察觉到新能源电池领域的“水温”变化,开始布局动力电池回收业务,也打通了废电池回收到电池材料再造的产业循环。2020年,格林美将电子废弃物循环利用与废塑料改性再生业务剥离拟单独上市(目前已获深交所受理)。至此,格林美已全面聚焦以三元前驱体、四氧化三钴与动力电池回收为主体的新能源业务。

业务方面,得益于新能源汽车的高景气,加码新能源业务让格林美享受到了下游火热的市场需求所带来的红利。格林美营收从2013年的34.86亿元攀升至2020年的124.7亿元。电池材料的营收比重也从28%提高到2021年上半年的70%。根据财报信息显示,在业务布局上,格林美已经打通了从动力电池回收、梯次利用到再制造的完整循环

2020年财报显示,目前,格林美每年回收处理全国10%的电子废弃物、10%以上的废旧电池(除铅酸电池外)和4%以上的报废汽车。格林美循环再生的钨资源占国内原钨开采量的5%以上,镍资源占国内原镍开采量的8%以上,钴资源则超过了国内原钴开采量。其将这些资源加工成超细粉末、动力电池和普通电池材料等产品,在全球硬质合金和新能源汽车两条供应链中都成为了头部厂商。

在输入端——即动力电池回收方面,格林美采取“对外签约+自主回收”的战略。即通过和下游电池材料企业、动力电池生产厂商、新能源汽车厂商等展开合作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锁定动力电池回收的来源,同时自建回收渠道,扩大电池的回收网络。当前,格林美已经在全球范围内与包括大众、戴姆勒奔驰、丰田、长安、蔚来、威马、小鹏等在内的280多家整车厂及电池厂达成战略合作,签署了动力电池回收协议。

动力电池回收:「僧多粥少」,野蛮生长

来源:公司财报

输出端——即产品对外销售方面,格林美已经下游行业中的头部客户绑定,再生产品及梯次利用电池组也被客户认可(梯级利用电池包已开拓了UPS、叉车、低速车、高空车、驻车空调等梯级应用场景),并在2019年首次实现动力电池回收业务的盈利

2020年,格林美实现三元前驱体出货量41450吨、四氧化三钴全年出货量15429吨,出货量居世界前三。其主要客户包括SAMSUNG SDI、ECOPRO、宁德时代、LGC、ATL、容百科技、厦门钨业等在内的众多知名电池及材料厂商。

从格林美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的回复来看,目前格林美的电池回收(包括但不限于动力电池回收)可以满足自身20%左右的原料需求,此外当前其已具备了年处理废旧动力电池包25万套的产能,同时在规划将总拆解处理能力45万套/年。

从产能规划到业务布局能够看出,格林美已经坚定了将动力电池回收业务作为第二增长曲线的思路。从业务增速上来看,2020年其动力电池回收业务营收同比增长175.11%,是公司增长最快的业务板块。

从近两年来其动力电池回收业务的增长速度来看和毛利水平来看,动力电池回收确实是一门好生意。据公司2020年财报,格林美动力电池回收业务毛利达20.04%,已介于公司三元前驱体24.03%和四氧化三钴产品18.90%的毛利之间。

行业困境:劣币驱除良币

不过,尽管布局动力电池回收很早就被格林美视作重要战略,但是从营收来看,这项业务还远不能支撑公司业绩增长。2020年,格林美动力电池回收业务营收约0.93亿元,营收占比仅约0.75%。对应的总回收量约1万吨,与此相对的是公司动力电池回收产能面临“吃不饱”的问题。这也是行业中多数“正规军”的尴尬。

尽管动力电池回收已经是新能源行业的风口,但整个市场运营情况并不太理想。目前,工信部发布了三批次动力电池回收“白名单”,共计47家企业。而仅前两批的27家“白名单”企业,其2020年产能合计就超过了100万吨。产能闲置是当前业内参赛者共同的问题

我们在前面提到,现存动力电池回收相关企业已突破3.6万家,而被国家认可的“正规军”也仅有47家,不过当前政策并未限制非“白名单”企业从事该项业务。行业目前仍缺乏一些规范和标准,各种各样的企业都想进来分一杯羹。随着该领域内注册企业数量的持续增多,僧多粥少的局面可能进一步恶化。

动力电池回收:「僧多粥少」,野蛮生长

巨头效应失灵使绝大多数退役动力电池在回收环节流向了“小作坊”,也使得动力电池回收行业处于劣币驱除良币的风险之中。资源强制回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何叶表示,截至2020年,我国累计退役动力电池超过20万吨,但目前规范渠道能收来的电池全行业加起来只有约3万吨,但流向非规范渠道的至少有10万吨以上

一些投资规模小且并未达到环保生产的技术要求的小作坊式回收企业,综合拆解成本远低于正规企业,这使得其能够以相对高的价格回收到多数的退役电池。

此外,当前真正进入报废阶段的电池,大多是最早那一批新能源汽车电池,数量相对较少,而且以磷酸铁锂电池居多,而相对于三元电池,磷酸铁锂电池直接回收拆解的效益并不凸显。而具有更大回收价值的三元电池,尚未达到退役的高峰期。因此,动力电池回收企业吃不饱的问题短期内或许仍不能有效解决。

动力电池回收:「僧多粥少」,野蛮生长

来源:五矿经济研究院

不过,随着行业规范的逐步加强和动力电池退役浪潮的进一步到来,类似于格林美这样的公司,有足够强的渠道力,较早完成产能布局并拥有完善的产业链条的动力电池回收企业,或许才能在这场持久战中脱颖而出。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