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橡胶其他
王越
2023-11-05 18:06  浏览:0
王越,初名王悦,字世昌,生于1426年,卒于1499年,大名府浚县(今淇滨区钜桥镇岗坡村)人,明朝中期名将、诗人。[1] 王越小时候就聪明过人,时常为两宋的灭亡和外族的入侵而感到愤懑,因此发奋读书,希望自己一生有所作为。1450年,王越在乡试中获得第三名,会试中获第三十三名。又考取了二甲进士。后被授予监察御史,[1]官至兵部尚书,总制大同及延绥甘宁军务。以功封威宁伯。 王越戎马疆场之余,作诗、词、赋、文数百篇,20多万字,著有《襄敏集》二卷,后人辑有《王襄敏公集》。[1]
人物生平

王越生于宣德元年(1426年)十一月初五(12月3日)亥时,少年寒窗苦读时有感两宋之亡,胡虏入侵之恨,所以时常愤懑于胸,苦读兵书,希望有所作为。景泰二年(1451年)登进士,授监察御史,出按陕西。父丧不归,被都御史弹劾,后被明景帝原谅。

天顺初年,启用掌管道章奏,后拜为山东按察使。天顺七年,大同巡抚都御史韩雍召还,明英宗感叹继任人选,李贤于是举荐王越,后召见。晋升为右副都御史赴任。刚行,遭母丧,后夺情视事。王越赴任后,缮修器甲,精简兵卒,减课劝商。

成化三年,抚宁侯朱永征毛里孩,王越赞理军务,同年秋,兼任宣府巡抚。

成化五年,蒙古军侵犯河套地区,延绥巡抚王锐求援,王越率军赶赴,在榆林,派遣游击将军许宁出西路龙州、镇靖诸堡,范瑾出东路神木、镇羌诸堡,而自己与中官秦刚守榆林城为声援。各路部队均获胜,敌军撤退。次年,归还途中抵达偏头关,延绥告警。兵部弹劾其擅自离职,明宪宗下诏不为罪,命其赶赴延绥为援,随后破军。后晋升为右副都御史,之后与朱永共同讨伐阿罗出,在开荒川获胜,之后论功升至右都御史。

成化六年,加总督军务,负责西方战事,之后与敌军交战。

成化七年,遣侍郎叶盛至军商议,当时明军疲劳,请求休兵,与叶盛归还。廷臣认为河套地区不平,三边终无宁日。当时虽然派遣八万部队,但将权不一,迄无成功,宜专遣大将调度。于是拜武靖侯赵辅为平虏将军,敕陜西、宁夏、延绥三镇兵皆受节制,王越总督军务。但战事不利,王越、赵辅纷纷上书蒙古势力强大,必须调遣至少精兵十五万,否则应当退到内地。当时科道纷纷弹劾两人欺谩,恰逢赵辅得病召还,命宁晋伯刘聚代任。

成化七年,王越与刘聚在温天岭击败蒙古军,晋升为左都御史。当时明朝三次调换大将,但都以王越总督军务。经过数次战斗蒙古军决定大举进攻。同年九月,满都鲁及孛罗忽、乚加思兰留妻子老弱于红盐池,大举深入,直抵秦州、安定。王越则绕道率延绥总兵官许宁、游击将军周玉各将五千骑为左右哨,出榆林,逾红儿山,涉白盐滩,进攻其后方,并大获全胜。满都鲁等因丧失妻子畜产,自此不敢再居河套地区,西陲从此数年安定。

成化十年,廷议设总制府于固原,举定西侯蒋琬为总兵官,王越提督军务,控制延绥、宁夏、甘肃三边,总兵、巡抚均听从其节制。后下诏罢免蒋琬,以王越代任,至此三边设总制。后论功加封为太子少保。当时纪功郎中张谨、兵科给事中郭镗等弹劾其滥杀冒功,王越方自以功大赏薄,遂怏怏,称疾还朝。

次年,与左都御史李宾同掌都督院事,兼督十二团营。汪直掌管西厂用事,与王越结交。王越在朝廷上遇到大学士刘吉、刘珝,称“汪直行事亦甚公。如黄赐专权纳赂,非直不能去。商、万在事久,是非多有所忌惮。二公入阁几日,何亦为此?”刘珝则答道“吾辈所言,非为身谋。使值行事皆公,朝廷置公卿大夫何为?”王越不能回答。

兵部尚书项忠罢免,王越应当升迁,但朝廷却授予陜西巡抚余子俊,王越感到不平,请解营务,优诏不许,御史自陈屡次战功,被以前兵部尚书白圭压下,乞求加官行赏。余子俊亦称王越赏不酬功,于是王越进兵部尚书,仍掌都察院事,加太子太保。

次年,寇犯延绥,王越调兵援助,颇有斩获,后因调兵与汪直结怨。次年,下诏夺爵除名,谪居安陆,三子以功荫得官者,皆削籍。

弘治七年,尚书讼冤,诏复左都御史,致仕。给事中季源、御史王一言交章论。弘治十年,寇犯甘肃,廷议复设总制官,先后会举七人。吏部尚书屠滽举荐王越,于是王越恢复原职,加封太子太保,总制甘、凉边务兼巡抚。王越言甘镇兵弱,非用延、宁两镇兵难以克敌,后请兼制两镇。次年分兵进攻获胜。

后加少保,兼太子太傅。之后朝廷制置哈密事宜。恰逢李广得罪死,后连坐至王越。王越闻忧恨,同年冬十二月卒于甘州。赠太傅,谥襄敏。

在明代顾其言的《皇明百将列传评林》及黄道周所著的《广名将传》中,王越均位列其中。

主要作品

王越博学能文,长诗善赋,作诗、词、赋、文数百篇。《皇明经世文编》收录有《王威宁文集》。钱谦益在《列朝诗集》丙集之三中,录有王越的作品十五首。又有《黎阳王襄敏公集》。

体裁 作品摘选
《与李布政彦硕冯佥宪景阳对酌》《次赵广文韵》《次韵答马大理天禄》《独坐感怀》《走笔送谢大参》《丁亥中秋》《寄王宗贯冢宰》《自咏》《春寒》《谢安图》《长安怀古》《过红石山》《夜坐》《寄王司马公度》《村乐》
奏疏 《屯御疏》《处置边务疏》《平贺兰山后报捷书》《处置夷情复国土以继封爵疏》《御寇方略疏》
主要成就
体裁 作品摘选
《与李布政彦硕冯佥宪景阳对酌》《次赵广文韵》《次韵答马大理天禄》《独坐感怀》《走笔送谢大参》《丁亥中秋》《寄王宗贯冢宰》《自咏》《春寒》《谢安图》《长安怀古》《过红石山》《夜坐》《寄王司马公度》《村乐》
奏疏 《屯御疏》《处置边务疏》《平贺兰山后报捷书》《处置夷情复国土以继封爵疏》《御寇方略疏》
人物关系

王越诗追盛唐,文溯秦汉,推崇《诗》《骚》。在“台阁体”盛行之时,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对明代前、后七子,特别是公安、竟陵文学均有较大影响。其诗文在明时颇受推崇。李东阳称其“为歌诗雄迈跌宕,若不屑意”。吴洪为《王太傅集》作序时称:“公生当其会,具豪杰之才,而文不经思虑,动数千百言,纵横张驰,不失其正。诗尤明易通畅,不事艰刻,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然气势雄伟,文思焕发,如长虹亘天,光焰万丈,可以追逐李杜(李白、杜甫)诸人,其余莫能及也。则公岂非应期而出,为一代英才者乎?”杨仪在正德本《王太傅诗选序》中谓:“其音调流丽而清婉,视晚唐诸子何让焉!”钱谦益称其诗“酒酣命笔,一扫千言,使人有横槊磨盾、悲歌出塞之思。”沈德潜在《明诗别裁集》中评价道:“威宁诗性情流露,不须雕饰,如‘发为胡笳吹作雪,心因烽火炼成丹’,极悲歌感慨之致,然云雅音则未也。”

轶事典故
辈分 关系 姓名 简介
先世 曾祖 王显道 曾被表彰为“义民”,后累赠太傅、威宁伯,复赠光禄大夫、柱国、太子太保、左都御史。
祖父 王恕 任医学训科,后累赠太傅、威宁伯,复赠光禄大夫、柱国、太子太保、左都御史。
父亲 王颐 累赠太傅、威宁伯,复赠光禄大夫、柱国、太子太保、左都御史。
配偶 妻子 孙氏 正妻,获赠夫人。
孙氏 继室,获赠淑人。
陈氏 再继室,获赠夫人。
子辈 长子 王春 任锦衣卫指挥佥事。
次子 王时 任锦衣卫指挥佥事。
三子 王昊 因父勋为锦衣卫百户。
四子 王昕 因父勋为锦衣卫百户。
次女 王氏 嫁河南都指挥梁瑶。
长女、三女 —— ——
孙辈 孙子 王煜 ——
孙子 王烜 ——
孙子 王炤 ——
孙子 王炳 ——
孙子 王焞 ——
孙子 王炼 ——
孙子 王焕 ——
孙子 王燫 因王越勋补国子生。
孙女 王氏 嫁国子生李继先。
孙女 王氏 嫁府军卫指挥李隆。
孙女三人 —— ——
授剑守仁
辈分 关系 姓名 简介
先世 曾祖 王显道 曾被表彰为“义民”,后累赠太傅、威宁伯,复赠光禄大夫、柱国、太子太保、左都御史。
祖父 王恕 任医学训科,后累赠太傅、威宁伯,复赠光禄大夫、柱国、太子太保、左都御史。
父亲 王颐 累赠太傅、威宁伯,复赠光禄大夫、柱国、太子太保、左都御史。
配偶 妻子 孙氏 正妻,获赠夫人。
孙氏 继室,获赠淑人。
陈氏 再继室,获赠夫人。
子辈 长子 王春 任锦衣卫指挥佥事。
次子 王时 任锦衣卫指挥佥事。
三子 王昊 因父勋为锦衣卫百户。
四子 王昕 因父勋为锦衣卫百户。
次女 王氏 嫁河南都指挥梁瑶。
长女、三女 —— ——
孙辈 孙子 王煜 ——
孙子 王烜 ——
孙子 王炤 ——
孙子 王炳 ——
孙子 王焞 ——
孙子 王炼 ——
孙子 王焕 ——
孙子 王燫 因王越勋补国子生。
孙女 王氏 嫁国子生李继先。
孙女 王氏 嫁府军卫指挥李隆。
孙女三人 —— ——
善得军心
史籍记载

弘治十二年(1499年),孝宗命当时刚中进士的王守仁护送王越灵柩回浚县安葬,并负责督造王越墓。王守仁在浚县时曾告诉别人,说自己幼时梦到王越把征战威宁海时的宝剑赠予自己,没想到如今竟能督造王越墓。督造完成后,王越之子为表示感谢,真的把王越佩过的宝剑赠给了王守仁。而后来王守仁也因战功封新建伯,明代仅有的三位以战功封爵的文臣都姓王(王骥、王越、王守仁)。王世贞对此曾连批三句“大奇!大奇!大奇!”

人物评价

王越出任大同巡抚时。一天,天下大雪,王越刚坐在地炉边,命歌妓们弹奏琵琶侍候饮酒时,正巧有一个千户从敌营虏地侦察敌情回来,王越立即召他入府,仔细的询问他有关虏地的情势,心情愉快的说:“好冷的天呀!”手持金酒杯边喝边谈,又命歌妓弹奏琵琶佐酒。两人愈谈愈高兴,王越就顺手把金杯送给千户,接着两人又天南地北的话家常,气氛愉快,王越指着歌妓中最美艳的一位对千户说:“喜欢吗?送给你。”从此千户对王越竭尽忠诚的效命,后来累官至指挥。

某夜,王越命人突袭敌人营地,快到达时,突然刮起风暴,让人眼睛都睁不开,众人都觉得时机不对想回营。有一名老兵上前说:“这是天助我军也!我们来到敌营,天刮大风让敌军守卫无法察觉我们侵入,等到我们完成任务归营,正好遇上入城掠夺的敌军,而我们位于上风处,顺风而行,敌人却逆风而行,这是风助我军也。”王越一听立即下马拜谢,得胜后,立刻升小兵为千户。

词条图册

《明孝宗实录》

《名山藏·卷六十五》

《王越墓志铭》

《威宁伯王公越传》

《明史·卷一百七十一·列传第五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