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生草本,主根圆锥状。分茎极缩短,叶及总花梗于分茎上丛生。托叶宿存,下面的阔三角形,上面的狭三角形,基部合生,外面密被白色长柔毛;叶在早春时长仅2-5厘米,夏秋间可长达15厘米,个别甚至可 达23厘米,早生叶被长柔毛,后生叶毛稀疏,甚几至无毛;叶柄具沟;小叶7-21片,椭圆形到长圆形,卵形到长卵形,有时披针形,顶端小叶有时为倒卵形,长 (4.5) 10-14 (-25) 毫米,宽 (1.5) 5-8 (-10) 毫米,基部圆,先端具细尖,急尖、钝、微缺或下凹成弧形。伞形花序有2-6朵花;总花梗具沟,被长柔毛,花期较叶稍长,花后约与叶等长或短于叶长;苞片三角状线形,长2-4毫米,花梗长1-3.5毫米;花萼钟状,长7-8毫米,被贴伏长柔毛,上2萼齿最大,与萼筒等长,下3萼齿较小,最下一片最小;花冠紫堇色,旗瓣长13毫米,宽8毫米,倒卵形,全缘,先端微缺,基部渐狭成瓣柄,翼瓣长10毫米,宽3毫米,斜长倒卵形,具短耳,瓣柄长3毫米,龙骨瓣长6毫米,宽2毫米,倒卵形,瓣柄长2.5毫米;子房椭圆状,密被贴服长柔毛,花柱无毛,内卷,顶端膨大成圆形柱头。荚果圆筒状,长17-22毫米,直径3-4毫米,被长柔毛;种子三角状肾形,直径约1.8毫米,具凹点。花期4月。果期5-6月。
中国植物图像库(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提供并参与编辑
米口袋全株 (2张) 米口袋花果 (3张)
产东北、华北、华东、陕西中南部、甘肃东部等地区。一般生于海拔1300米以下的山坡、路旁、田边等。俄罗斯中、东西伯利亚和朝鲜北部亦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北京西山。
本亚种在中国东北、华北全草做为紫花地丁入药。
米口袋
性状根茎簇生或单一,圆柱形,长l一3厘米,直径0.2—0.7厘米。根呈长圆锥形,有的略扭曲,长9—18厘米,直径0.3一0.8厘米;表面红棕色或灰黄色,有纵皱纹、横向 皮孔及纽长的侧根;质硬,断面黄白色,边缘绵毛状。茎短而细,灰绿色,有 茸毛。单数羽状复叶,丛生,具托叶,叶多皱缩、破碎,完整小叶片展平后呈椭圆形或长椭圆形,灰绿色,有 茸毛。 花冠蝶形,紫色。 荚果圆柱形,棕色,有 茸毛。 种子黑色,细小。气微,味淡。
中药味甘、苦,性寒。清热解毒,散瘀消肿。
蒙药昧苦,性平。清热解毒,消肿。
春季采收全草入药,煎服主治各种化脓性炎症、痈肿、疔疮(常与蒲公英配用)、高热烦躁、 黄疸、 肠炎、 痢疾等。并可作饲料。
中药治痈疽疔疮, 瘰疬, 丹毒,目赤肿痛, 黄疸, 肠炎, 痢疾, 毒蛇咬伤。
米口袋蒙药治痈疽疔毒, 瘰疬, 恶疮。
中药9—30克,水煎服。
蒙药多入丸散剂。
春、夏季采收, 除去杂质,洗净泥土,晒干,切段备用。
参考资料来源